|
警惕“沉默的”帕金森病:早期信号与科学应对时间:2025-04-18 当63岁的张爷爷发现自己系扣子越来越慢,闻到饭菜香气的次数越来越少时,他以为这只是普通的衰老。直到确诊帕金森病,他才惊觉这些竟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。 帕金森病并非“老年人的专属疾病”。数据显示,我国65岁以上人群帕金森病患病率为1.7%;预计到2030年,患者人数将从2005年的199万人上升至500万人,几乎占全球患者的一半。帕金森病不仅悄悄改变患者的身体,还可能影响他们的生活、家庭甚至社会角色。面对这一严峻形势,国际社会将每年4月11日定为“世界帕金森病日”,今年的主题为“人工智能助力帕金森病管理”。 帕金森病:大脑里的“信号断联” 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座繁忙的城市,那么“多巴胺”就是维持城市运转的“快递员”。它们的任务是将“行动指令”从大脑的指挥中心(黑质区)准确传递到全身肌肉。而帕金森病的本质,正是这些“快递员”的逐渐消失——大脑中产生多巴胺的神经元不明原因地退化、死亡。 当多巴胺减少到正常水平的20%至30%时,身体就会开始发出警报:手抖、动作僵硬、走路拖步……这些信号不是简单的“衰老”,而是一场大脑内部的“通信危机”。 症状远不止“手抖”:早期预警信号不容忽视 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分为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,非运动症状可能早于运动症状5至10年出现,是早期预警的重要信号。 运动症状: 1.静止性震颤:手部在静止时抖动,活动时减轻,典型表现为“搓丸样”动作。 2.肌强直:肌肉僵硬,导致身体出现特殊的屈曲姿态。 3.运动迟缓:动作缓慢、笨拙,如系扣子、写字困难(字体越写越小,称为“小字征”)。 4.姿势平衡障碍:起步困难,行走时越走越快(慌张步态),容易跌倒。 非运动症状: 1.嗅觉减退:早期即可出现,是重要的早期预警信号。 2.睡眠障碍:夜间多梦、喊叫、肢体舞动。 3.自主神经功能障碍:便秘、多汗、流口水、体位性低血压等。 4.精神障碍:抑郁、焦虑,晚期可能出现认知障碍或幻觉。 六类人群需警惕帕金森病 1.长期接触农药或重金属(如锰、铅)。 2.有家族遗传史(约10%的患者与基因相关)。 3.头部创伤或脑血管病(拳击运动员风险高3至8倍)。 4.60岁以上人群(男女比例约为3:2)。 5.“三高”患者(高血压、高血脂、高血糖加速脑动脉硬化)。 6.长期便秘人群(肠脑轴异常可能增加风险)。 科学应对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虽然目前无法完全治愈,但通过科学管理和积极治疗,患者完全可以维持高质量的生活。对抗疾病有“三大武器”: 1.药物治疗:药物治疗为首选,左旋多巴是金标准,配合多巴胺受体激动剂、MAO-B抑制剂等共同形成"蜜月期"治疗方案,需警惕剂末现象和异动症。建立用药日记,记录每次服药时间与症状变化,帮助医生调整治疗方案。 2.手术干预:手术治疗则是药物治疗的一种有效补充。脑深部电刺激术(DBS)可使药物无效患者重获行动自由,最佳手术窗口期为病程4至5年。 3.全程管理:①运动与康复:规律锻炼(如散步、瑜伽、太极)可改善症状;②心理支持:心理疏导和家庭护理对患者的情绪管理至关重要。 预防帕金森病:从生活方式做起 定期体检:特别是有家族史或类似症状的中老年人,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。 改善环境:避免接触有毒气体、杀虫剂、重金属等,远离辐射。 健康饮食:清淡饮食,多吃蔬菜水果,少喝咖啡等刺激性饮料,戒烟酒。 防治老年病:控制高血压、高血脂、高血糖,延缓脑动脉硬化。 积极锻炼:散步、慢跑、骑车等运动对预防帕金森病有积极作用。 帕金森病筛查量表:如果您或家人出现以下症状中的3项及以上,建议及时就医: 1.面部表情是否没有以前丰富? 2.声音是否比以前小了? 3.手脚有抖动吗? 4.系扣子是否存在困难? 5.写的字是否比以前小了? 6.从椅子上起立有困难吗? 7.走路时脚拖着地走小步? 8.脚有时突然像粘在地上,抬不起来? 9.走路容易跌倒吗? 帕金森病并不可怕,关键在于早发现、早干预。通过科学管理和积极治疗,患者依然可以享受高质量的生活。关爱自己和家人,从关注健康开始。 郑重声明:我们尊重原创,也乐于分享。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,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删除。 文章来源:掌上长沙 |